• 河南网站建设-郑州网站设计-郑州网站建设-手机建站-郑州建站-上海建站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好东东网 > 近期动态 > 互联网动态 > 正文

2021年的消费金融:监管趋严,互联网巨头入局厮杀加剧

发布时间:2024-11-2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原标题:2021年的消费金融:监管趋严,互联网巨头入局厮杀加剧)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2021年已成为过去时。

这一年,在疫情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双重影响下,消费金融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和发展新趋势。

那么,回顾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到底有哪些变化呢?对行业未来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GPLP犀牛财经将为你一一盘点。

行业监管更趋严格

2021年,在消费金融赛道的诸多乱象之下,监管态势趋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021年1月13日,银保监会公告显示,《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已于2020年12月30日印发,并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办法》从总体上对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工作做出安排,并强化监管评级结果运用。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级、2级(A、B)、3级(A、B)、4级和5级。评级结果数值越大表明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

其中,监管评级为5级的消费金融公司,表明风险程度超出公司控制纠正能力,公司已不能正常经营,应责令提交合并、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救助计划,或依法实施接管;对无法采取措施进行救助的公司,可依法实施市场退出。

这也表明在监管评级规定下,消费金融机构将进一步优胜劣汰,评级最低的消费金融公司将实施接管,或退出市场。

《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规制,为强化分类监管提供了制度支撑,有利于引导消费金融公司强化风险防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2021年3月18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要求,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通知》明确指出,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若要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消费信贷服务,必须经监管部门批准。《通知》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的营销管理、贷前资格审核、贷后管理、个人信息保护、征信报送等多方面也进行了规范。

2021年3月31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3号公告,要求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

央行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

并且,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

这也表明消金产品利率将更加透明化,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得到了保障。

2021年8月,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提出窗口指导,要求将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这也是监管部门首次对持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进行控制。

相比之前动辄高于24%甚至30%左右的利率,监管层此次要求消金公司贷款产品利率降至24%以内,一方面利率回归理性,另一方面未来利率或将呈现下行趋势,利润空间将被挤压。

通过监管层一些列的监管“组合拳”,从监管评级、贷款对象管理、利率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不难看出监管层从严监管的意图,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消费金融行业良性发展。

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过往的野蛮生长将被遏制,如何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拓业务收获更多的客户和利润,对各消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互联网巨头入局 行业竞争加剧

2021年,消费金融赛道又有新入局者,消费金融公司队伍由27家增加至30家,在增添了行业新鲜血液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2021年2月25日,江苏银行旗下的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注册资本6亿元。其中,江苏银行为第一大股东,出资占比50.1%,凯基商业银行出资占比33.4%,五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占比9%,海澜之家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占比7.5%。

2021年6月3日,蚂蚁科技集团旗下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注册资本80亿元,其中,蚂蚁科技集团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0%,南洋商业银行持股比例为15.01%,国泰世华银行持股比例为10%,宁德时代持股比例为8%,千方科技持股比例为7.01%,中国华融持股比例为4.99%,鱼跃医疗持股比例为4.99%。

2021年8月31日,唯品会旗下的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注册资本为5亿元,其中,唯品会持股比例为49.9%,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5.1%,富邦华一银行持股比例25%。

2021年3月25日,互联网独角兽滴滴获批入股杭银消费金融,从而获得消费金融牌照。

滴滴入股后,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12.6亿元增加至25.61亿元,滴滴的全资子公司迪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二股东,持股比例为33.34%;大股东杭州银行持股比例由41.67%降至35.14%;三股东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34.92%降至20%;其余股东西班牙对外银行、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海亮集团、中辉人造丝有限公司、浙江和盟投资集团,分别持股为5.86%、1.95%、1.95%、0.88%和0.88%。

随着互联网巨头入局和竞争主体的增加,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资料显示,为了增强竞争力,不仅消金机构增资“补血”以增强资金实力,而且还有股东将持有的消金公司股权拍卖转让。

比如,海印股份转让中邮消金股权和锦程消金股权被拍卖,杭银消金股权变动和华融消金股权转让,其中,华融消金70%股权转让关注度最高。

2021年6月16日,海印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所持中邮消费金融公司1.1667%股权,挂牌价格不低于该部分股权对应的经审计净资产,即不低于4475.46万元。截至11月23日首次挂牌期届满,仍无人报名。目前,其挂牌已进入第二个延期周期,该挂牌信息于去年12月28日再次到期,仍无人问津。

2021年7月,锦程消费金融公司3.55%的股权被公开拍卖,该笔股权的市场价为3995.88万元,起拍价3596.292万元。最终,互联网电商平台小象优品关联公司重庆市宏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竞拍拿下该笔股权。

2021年9月10日,银保监会批复杭州银行受让西班牙对外银行持有的杭银消费金融15000万股股权。另外杭州银行2021年半年报披露,该行在6月受让海亮集团有限公司所持杭银消费金融全部股份。

上述股权变动完成后,杭银消费金融股东数降为6家,股权比例为:杭州银行持股42.95%,迪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滴滴子公司)持股33.34%,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0%,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95%,中辉人造丝有限公司持股0.88%,浙江和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0.88%。

2021年11月15日,华融消费金融的股权转让项目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涉及70%的股权,共计6.30亿股,转让底价为7.27亿元。12月27日,中国华融发布《关于华融消费金融股权转让项目的进展》公告称,通过公开挂牌竞售,当日其与宁波银行签订合同,将旗下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以10.91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宁波银行。

增资方面,招联消金和蚂蚁消金则分别完成大金额增资。

2021年7月28日,深圳银保监局同意招商银行受让招商永隆银行持有的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5.85%股份。股权变更后,招商银行持股比例变为50%,联通维持50%的比例不变。

2021年10月,招联消费金融宣布增资,注册资本由38.6896亿元增至100亿元,股权结构不变。增资完成后,招联消费金融注册资金登上消费金融行业“头把交椅”。

然而,招联消金的注册资本“榜首”或将让位。

2021年12月24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蚂蚁消金将向全体增资认购方增发注册资本220亿元,中国信达将出资60亿元,以现金方式认购蚂蚁消费金融20%股份。

据中国信达公告,本次蚂蚁消金一共向全体增资认购方增发注册资本220亿元,增资事项完成后,蚂蚁消金的注册资本将从80亿元增加到300亿元,其也将成为注册资本最高的消金公司。不过,该增资事项还需监管批准。

公告披露,本次增资其他认购方包括两家蚂蚁消金的原股东,即蚂蚁集团和鱼跃医疗,蚂蚁集团本次认购110亿元,鱼跃医疗认购10.98亿元。新增股东包括中国信达、舜宇光学、博冠科技和渝富资本,认缴的新增注册资本分别为60亿元、18亿元、13.222亿元和7.8亿元。

增资后,蚂蚁消金股东数量增至11家,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大股东蚂蚁集团持股比例保持50%不变;中国信达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20%;舜宇光学为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其余股东包括鱼跃医疗、博冠科技、南洋商业银行、国泰世华银行(中国)、渝富资本、宁德时代、千方科技、中国华融,持股比例分别为4.99%、4.407%、4.003%、2.667%、2.6%、2.133%、1.869%、1.331%。

此外,江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26亿元,北银消费金融由8.5亿元增资至10亿元。

无论是增资还是股权转让,都是股东出于自身和公司长远发展考虑的结果。而消费金融公司股权变动频繁表明消金行业处于不断变化中,随着蚂蚁、滴滴等互联网巨头入场,未来消金机构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也将更加白热化。

业绩分化及马太效应凸显

从上半年的业绩来看,消费金融机构业绩呈现出明显分化态势,行业的“马太效应”颇为明显,其中,招联、兴业、马上、中邮、中银、捷信仍为头部梯队,但银行系消金机构业绩更为突出。

2021年上半年,招联消金实现营收73.9亿元,同比增22.7%,利润15.42亿元,同比增166.7%;总资产1298.43亿元,较年初增长19.88%,其中,发放贷款及垫款1247.86亿元,较年初增长20.81%。

兴业消金上半年总资产520.6亿元,营收38.69亿元,利润10.2亿元;中邮消金上半年总资产365.4亿元,营收24.87亿元,利润7.9亿元;中银消金上半年总资产378.9亿元,营收23.48亿元,利润5.32亿元。

马上消金上半年总资产达570.2亿元,营收46.24亿元,利润4.41亿元;捷信消金上半年总资产377.5亿元,利润2.2亿元。

从营收看,招联位居第一,马上、兴业、中邮、中银紧随其后,从整体来看,银行系消金机构营收更有优势。

净利润方面,银行系消金更是全面超越马上和捷信。招联、兴业净利超过10亿元,中邮净利7.9亿元)、中银净利5.32亿元也颇为不俗,相比之下,马上和捷信的净利分别为4.41亿元和2.2亿元,低于银行系消金机构。

腰部机构业绩和头部机构相比,杭银消金、中原消金、海尔消金在腰部机构中业绩算是不俗。

上半年,杭银消金实现营收10.17亿元,利润1.35亿元,同比增45.2%。

上半年,中原消金实现营业收入为15.63亿元,实现净利润2.06亿元。

上半年,海尔消金实现营收7.32亿元,同比增长7.65%;净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102.63%。

而长银五八消金则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状况,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08亿元,同比增12.74%;实现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减6.67%。

其他如晋商消金、尚诚消金、湖北消金等机构业绩均一般。

尾部平台方面,华融消金扭亏为盈,阳光消金、平安消金、小米消金都出现了较大金额亏损。

总的来看,2021年消金公司业绩分化明显,头部机构业绩突出,腰部、尾部机构业绩呈现差异化。随着部分机构增资、股权转让的完成,未来消金公司厮杀或将更加激烈,行业竞争将呈现白热化状态。

2022年,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GPLP犀牛财经将持续关注!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GPLP犀牛财经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标注:东东工作室——2021年的消费金融:监管趋严,互联网巨头入局厮杀加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