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来看!江西这个村两次“靠山吃山”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7-0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小字号
仲夏的早晨,一场细雨过后,江西省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热闹起来。这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游客熙攘,穿村而过的北潦河水雾氤氲,山涧清溪水流潺潺,置身其间,清凉感扑面而来。6月29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团来到港背村,了解到村里两次“靠山吃山”的故事。
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靖安县璪都镇供图)
这座森林覆盖率高达95.7%的村子,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次“靠山吃山”——砍伐林木,赚快钱,过了几年红火日子。后来,港背村人响应封山育林政策,开始另谋生计。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远近闻名的“万元村”变成了“空心村”、省定贫困村。
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靖安县璪都镇供图)
港背村的荷田。(周欢 摄)
嬗变,始于观念的转换——“好山好水是我们的优势,要翻身,还得‘靠山吃山’。不过,‘吃法’要变,从以前直接卖山水转变为依靠山水致富。”村支书吴竹林说。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村里引导村民发展养蜂、白茶、棘胸蛙、油茶等特色产业,村民们又富了起来。2017年,村里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穿村而过的北潦河。(靖安县璪都镇供图)
穿村而过的北潦河。(靖安县璪都镇供图)
尝到了甜头的港背村认识到,原来,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
2021年,港背村将河道经营权通过县“两山”平台流转,吸引乡贤包希孟返乡发展旅游产业;2023年8月,港背村玛瑙岩森林小镇开业,引入竹筏漂流项目……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
北潦河上的竹筏。(靖安县璪都镇供图)
北潦河上的竹筏。(靖安县璪都镇供图)
“去年,全村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近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对比2017年脱贫时,村民人均年增收1万元,港背村从原来的省定贫困村变成了现在名副其实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吴竹林骄傲地说。
在港背村发现的大黄花虾脊兰。(靖安县璪都镇供图)
在港背村北潦河,鸳鸯和野鸭戏水。(靖安县璪都镇供图)
吃山,也养山。港背村村民自发成立动植物保护巡逻队,加大禁伐禁渔力度,努力护好绿水青山。近年来,港背村山更清了、水更秀了,2021年,村里发现了被誉为“植物界金丝猴”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大黄花虾脊兰。如今,港背村野生动植物数量越来越多。
(责编:王震、陈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更加多元 “总部+区域科创中心+科技支行”的专业组织架构在大型银行普遍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持续增量扩面,2023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同比增长75.4%;“创新积分贷”在国家高新区推广落地,“科技人才贷”规范发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外汇管理试点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政策配套不断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完善和精准。但我国当前总体金融结构仍然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调整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成为提升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广度和强度的重要方面。… 科技创新赋能助力 智能制造跑出加速度 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制造全自动工厂,从“零基础”攻关到助力大国智造……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动能,正推动我国企业探索智能制造新的发展方向,让智能生产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近年来,一大批聚焦细分市场、掌握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企业竞相涌现,积极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