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网站建设-郑州网站设计-郑州网站建设-手机建站-郑州建站-上海建站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好东东网 > 近期动态 > 互联网动态 > 正文

上海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4-06-0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海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走企业、进园区、探访科研机构,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在上海采访,常常感叹“没想到”“看不够”:

  在传统制造业,“智造”新动能催生出一项项技术革新,让传统企业迸发出新活力;

  在新型研发机构,有组织的科研新模式不断探索,高校和企业联合向新技术发起挑战,集成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在产业新空间,面向未来不断拓展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加快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上海高质量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重点产业集群深耕壮大

  长江口,长兴岛,振华重工生产基地,一艘红白相间的JSD6000深水起重铺管船引人注目。这是全球最先进的海工船之一,可在3000米超深水海域的海洋环境中进行高效、安全的海上油气铺管作业。

  “5月28日,这艘船正式完工。它可用于浅水、深水、超深水铺管作业,水下打捞、平台拆装、海上风电安装等海上起重作业,作业海域可覆盖全球主要海域。”JSD6000深水起重铺管船项目经理冷喜嘉说。

  振华重工聚焦主业、专注专业,不断以科技创新保持装备的先进性和竞争力,打造了新一代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全球单臂架起重量最大的1.2万吨起重船“振华30”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参与建设了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港珠澳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一批重大工程,累计参与全球70%以上的自动化码头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承载。

  走进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在一整面墙上,记录着每一艘已交付船的画面。截至今年5月21日,外高桥造船累计交付的各类船舶、海工产品达568艘(座)。去年11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顺利交付,今年元旦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营以来累计搭载约15万名中外游客,意味着中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了标志性一步。目前,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下坞开始搭载总装。

  2023年,上海造船业完工量约660万载重吨,全年船舶与海工总产值达1007.10亿元,同比增长约8.7%。上海正在加快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安全高效产业链,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码头,是船舶的港湾,其吞吐能力和科技水平是港口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

  洋山港四期码头,创造了世界最大的无人码头的奇迹。如今,又有一个奇迹诞生在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

  上港集团罗东公司副总经理石岩介绍,洋山港四期码头在地面布置了6万个磁钉,无人车通过磁力循迹引导进行作业。而罗泾码头采用的无人车通过北斗导航,做到了全场无循迹的自动引导,从而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上海重点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

  来到上海汽车集团临港生产基地,展示厅里,四款不同的电动车——智己、飞凡、荣威、MG(名爵)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今年4月,上汽乘用车双品牌全球终端销量超7.3万辆,同比增长27%;1—4月,上汽乘用车双品牌全球累计终端销售逾29万辆,同比增长23%。

  不同的车型、不同的型号、不同颜色的车,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行进——在上汽车间,其流水线上的制造与众不同:每个工位的安装工人面对不同的车,做的是不同的工作。

  “用一条生产线,生产不同的车,这是一套柔性的制造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智能装备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和生态培育目标。”上汽制造工程部总监宋政说。

  巩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抓紧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上海制造业升级步履铿锵。

  位于松江的正泰电气,着眼于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目标,从低压电器制造走向高压电力装备制造和提供能源供应解决方案。公司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运作,健全三级研发体系,设立四大产品研发院,一项项“卡脖子”技术得到突破,一个个“专精特新”产品进入市场。

  走进青浦智能谷园区的钱江机器人公司,很难想象它的母公司爱仕达从做锅具起步,而今已发展为一家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

  随着机器人数字化工厂投产运行,钱江机器人正持续构建和完善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体系,让各类机器人在不同应用场景“大显身手”。

  目前,上海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去年达到1.6万亿元。

  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

  一款全球首创、会抛光打磨高精度大构件的机器人,从实验室原理样机到产品定型,需要多久?

  “仅用时半年就完成了5轮迭代设计,目前已在海内外售出上百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张华军,将团队近4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的高效成果,归功于体制机制创新。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上海首批试点单位,启动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学校实行教师分类多元评价考核,打破原有唯论文、项目、“帽子”的单一评价方式,细分出19个类别的人才职称晋升通道。

  新规支持下,2021年11月,在对接了十几家大型企业后,张华军在“大零号湾”跟苏州一家研制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的企业达成合作,成立了上海赛威德机器人有限公司,这是上海交大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之一。张华军组建的科研团队,很快就招募到了来自学校人工智能、计算机、机械、电控、液压传动等学科交叉的科研人员一起攻关。

  “小到孵化器、加速器,大到科创园区、研发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私募基金,‘大零号湾’能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匹配各类资源。”闵行区科委副主任徐晖介绍,目前,定位于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大零号湾”,已有7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产业化,估值超过100亿元,整个区域累计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才能高质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10年来,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由2014年的3.4%提升至2023年的4.4%,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

  与龙头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样让联影集团尝到甜头。

  10年前,国内的大型三甲医院基本不用国产设备,而今,联影集团的多项“世界首款”“全国首款”高端医疗装备,服务了国内外1万多家医疗机构。

转载请标注:东东工作室——上海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