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网站建设-郑州网站设计-郑州网站建设-手机建站-郑州建站-上海建站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好东东网 > 近期动态 > 互联网动态 > 正文

双中子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6-0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小字号

原标题:双中子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科技日报昆明6月2日电 (记者赵汉斌)记者2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与南京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给出了电子俘获超新星通道形成双中子星系统的参数空间,并发现该通道能够解释观测上大多数的双中子星系统特征,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国际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双中子星系统是恒星演化和双星相互作用的终点,同时也是重要的引力波源。它们通常被认为起源于“中子星+氦星”双星系统:氦星在经历超新星爆炸形成中子星后,若双星系统还能够幸存,那么就会形成双中子星系统。双中子星系统形成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极端条件下物理过程的认识,同时也为双星演化中关键的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约束。

在“中子星+氦星”双星系统中,氦星伴星在经历氦燃烧、碳燃烧阶段后,内部会形成一个主要由氧、氖元素构成的金属核。如果其氧氖核的质量接近钱德拉赛卡质量极限,中心将触发电子俘获反应,从而通过电子俘获超新星爆发塌缩成中子星,即形成双中子星系统的电子俘获超新星通道。电子俘获超新星具有低的爆发能量以及反冲速度,因此爆炸后双星系统幸存下来的概率较高。这意味着该通道对双中子星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南京大学郭云浪博士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王博研究员等人,对形成双中子星系统的电子俘获超新星通道作了系统研究,给出了该通道下形成双中子星系统的初始参数空间,发现该参数空间中的氦星伴星质量和最小初始轨道周期,随着金属丰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通过考虑氦星伴星在塌缩成中子星时受到的反冲速度,研究了该通道下形成双中子星系统的特征。他们发现小于50公里每秒的低反冲速度,能够解释观测上大多数的双中子星系统特征。此外,通过考虑氦星表面的残留氢包层,该团队还发现中子星在双星演化过程中能够从伴星上吸积更多的物质,从而达到更快的转速。

(责编:杨曦、杨迪)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成功着陆!嫦娥六号将实施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人民网北京6月2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 6月2日6时9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开始实施动力下降,7500牛变推力主发动机开机。… 网联公益守护行检测结果公布 人民网提供内容安全检测技术支持   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记者孙阳) 5月28日至30日,在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指导下,由中国中检所属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4汽车软件与通信大会在江苏苏州召开。大会期间,《网联公益守护行检测结果报告》公布,其中,人民网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参与完成的内容安全检测结果备受业内关注。…

转载请标注:东东工作室——双中子星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