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网站建设-郑州网站设计-郑州网站建设-手机建站-郑州建站-上海建站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好东东网 > 近期动态 > 互联网动态 > 正文

九个月股价近乎腰斩,前深市“一哥”能否王者归来?

发布时间:2024-05-2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原标题:九个月股价近乎腰斩,前深市“一哥”能否王者归来?)

近日,有“安防茅”之誉的海康威视发布了一季度财报。

报告显示,2022Q1海康威视实现营业收入165.21亿元,同比增长18.11%;实现归母净利润22.84亿元,同比增长5.2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2.1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9.30%。相比于2021年的经营状况(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28.2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42%),海康威视的这份一季报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股价似乎也能反映出问题。自去年7月份起,海康威视开启了漫长的阴跌之路,至今年年初股价近乎腰斩,市值也蒸发了将近3000亿。

海康威视究竟怎么了?我们不妨来做一番研究。

一、技术创新+供应链保障,成就行业龙头

海康威视的市场地位毋庸置疑。

作为A股电子元器件安防领域的绝对龙头,公司自2011年起连续多年稳坐全球视频监控领域市占率第一的宝座,甚至被任正非老爷子誉为“小华为”。公司股价也创造出12年150倍的记录,是不折不扣的大白马,总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元,力压美的和万科成为深市“一哥”。

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海康威视对于技术创新的不吝投入绝对是一大法宝。

长期以来,海康威视都格外重视智能物联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软硬融合、云边融合、物信融合、数智融合的智能物联系列化软硬件产品,实现软硬件产品开发良性互动。在此过程中,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扩充研发队伍。数据显示,公司2017-2021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接近300亿元,占公司营收比重逐年提升,分别为7.62%/8.99%/9.51%/10.04%/10.13%,而公司的研发技术人员也从2010年的1099人狂飙至目前的2.54万人。这些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支撑力量。

此外,公司的供应链保障能力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

在产品供应层面,海康威视在售硬件设备型号近3万种,存在系统碎片化程度高、订单零散、需求个性化定制化突出、齐套性要求高等特点,因而要求供应链体系必须具备柔性、高效的制造能力,从而满足行业种类繁多的碎片化需求。

为了保障供应链运行,海康威视以采购规模为优势,与供应商发展稳定互惠的合作关系,长期帮助供应商快速迭代改善产品,助力全球千余家供应商伙伴快速发展,行业整体供应链稳定性不断增强。针对近年来由于制裁和疫情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公司继续保持原材料高水位,以高库存缓冲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而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公司主动采取策略应对外部冲击,持续提高存货水平,加强采购备货,保持较为积极的库存策略,通过供应链筹划来缓解供应紧缺、熨平上游成本价格,减小供应波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兴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迁,“安防”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更广阔更无边的智能物联,而安防已成为智能物联中的一个业务板块。在此背景下,海康威视也不再用安防龙头来定义自己,也不再以视频为核心,而是以感知为核心。于是在2021年的年报中,海康威视升级了公司的业务定位,并将业务领域明确定位为“智能物联AIoT”,公司的业务边界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从事的领域由综合安防拓展到智能家居、数字化企业、智慧行业和智慧城市。

从上述种种来看,海康威视的基本面并无大问题。

二、公司发展面临的困扰

虽然公司基本面无忧,但是业绩却又不及预期,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方面原因,在于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作用。

近两年,新冠疫情难以平息,全球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环境普遍不乐观,对于公司业务的负面影响亦是客观存在。与此同时,鉴于安防仍然是海康威视最重要的业务,而2021年第三季度和公司安防业务最为相关的地产行业步入下行通道,公司业绩难免要受到牵连。

具体而言,国内目前各大城市土地交易形式的下降已经较为明朗。Wind数据统计,2021年在土地成交总价具有一定规模(总计超50亿)的城市中(200城),有109城成交面积同比下滑,115城成交总价下滑,地产的不景气可能会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的基建投资带来压力,而诸如交通、学校、公园、医院、绿地、行政中心等基建项目,都对安防和监控有着带动作用,而这自然要影响到海康威视的主业。

由海康威视年报可知,公司的公共服务事业群(PBG)包含了公共安全、交通出行、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事业群(EBG)包括数字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建筑、教育教学、金融服务、数字乡村、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文化旅游、智慧工地、零售连锁、智慧物流等行业;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则涉及到办公小区、中小商铺、工厂园区等场景,几乎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三大事业群的业绩表现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公司的业务转型也非一蹴而就。

从公司定位的变化来看,2018年公司将自己定位为“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而在2021年又将公司业务定位重新界定为“智能物联AIOT”,提出要打造全面、多维的感知技术平台,实现智能物联。虽然公司也在积极拓展和布局可见光、毫米波、红外、X 光等领域,但并未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体上看,传统的安防业务依旧是海康威视的基本盘,智能化、数字化业务发展的业绩兑现仍需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从智能物联行业来看,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具有碎片化、定制化特点,交付成本较高,只有建立起系统成熟的行业解决方案时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在技术、设备发展不完善的前提下,开展智能物联场景受限,难以形成联动和体系化运营。此外,近年来除了传统的行业竞争对手,ICT巨头华为、企业服务方案提供商阿里巴巴,以及以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为代表的“AI四小龙”,都在不断挤压海康威视的业务版图,而这些对于海康威视来说,显然都是不小的挑战。

总而言之,海康威视在经济环境变化、上游行业下行、自身转型缓慢、业内竞争愈加激烈等因素的影响下,即便是2021年实现了业绩的修复,但未来发展之路依旧漫长且艰难。叠加今年一季度财报的不尽人意,公司股价的持续低迷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公司前景几何?

长期来看,公司的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放眼当下,数字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企事业数字化转型、政府数字化改革需求持续高涨,智能物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各行各业实现效率优化、组织变革、运营提升、成本管控等方面依然有这巨大的市场空间,借助智能物联掀起的技术浪潮,智慧行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智能物联系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省级规模的森林防火、水利监管、边境管控等行业的建设项目,市级规模的智慧城市、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等建设项目不断出现……而这些当中的多数领域,都与海康威视的主业高度相关。而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大发展,相应需求不断涌现,海康威视势必也会拥有大展拳脚的舞台。

以智慧城市为例。得益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以政府、公安为首的部门对安防需求增加,而多数城市建设进入数字化时代,打造智慧城市已是大势所趋,其中智慧安防将会逐渐取代传统安防。于海康威视而言,公司在2017年发布AI Cloud架构,2018年发布AI开放平台,2019年发布物信融合数据平台,2021年进一步升级至智慧城市数智底座,并逐步完成智能化布局,重点打造的云边融合、物信融合、数智融合、生态赋能实现了软硬件的融合。据IDC预测,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支出规模将达到3069.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在13.4%左右;中国市场占比将提升到25.9%,物联网市场规模全球第一;2022年全球安防产业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526亿美元。而海康威视在智能物联领域具有较深的护城河,且契合未来发展规划,PBG业务尤其是EBG业务或可迎来新的发展机会,进而成为海康“第二增长曲线”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海康威视还在积极探索创新业务。目前公司创新业务阵营包括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微影、海康汽车电子、海康存储、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等,根据2021年年报有5个创新业务收入超过10亿且净利润为正,营收122.71亿元(yoy+98.83%),机器人业务、热成像业务及汽车电子业务增速均超100%。为进一步拓宽公司创新业务融资渠道,启动了萤石网络分拆上市的工作(萤石网络已经递交IPO申请)、海康机器人前期上市筹备工作。总体说来,海康创新业务呈现多点开花态势,既对公司现有产业链形成了补充,又在行业整体下行的情况下形成对冲,支撑公司发展。

因此,无论是外部需求端的释放,还是公司内部进一步延伸多元化触角,都会推动对安防设备、智能物联软硬件需求的增长。而海康威视作为行业的资深巨头,同样会迎来稳步增长的新发展阶段。

不过话说回来,在长期看好的同时,我们依然不可忽视眼前的问题。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公司2022Q1业绩的低迷,势必会让投资者心存疑虑,更何况外部环境变化、公司转型缓慢等因素带来的压力仍在持续。除非公司业绩能在第二季度有显著改观,否则只怕短期内都不是投资者出手布局的好时机。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见习研究员雒佑、研究员付一夫。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星图金融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标注:东东工作室——九个月股价近乎腰斩,前深市“一哥”能否王者归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