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12-0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江苏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原始创新到技术突破,从成果转化到规模应用,江苏通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着力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目前,江苏的各类产业链日益完善,一批批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一个个创新型项目拔地而起,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
平均1秒钟,江苏常州“灯塔工厂”生产线上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目前全球172家“灯塔工厂”中,有13家位于江苏;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4年5G工厂名录》显示,江苏有113个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江苏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达11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江苏紧扣科技创新要素,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锚定“打造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目标,通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着力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释放澎湃动能
不久前,江苏召开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23年度265个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6名人才获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江苏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9家企业获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奖。
从原始创新到技术突破,从成果转化到规模应用,科技创新成为江苏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位。
总部位于江苏南通的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省企业技术创新奖,作为一家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该公司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端研发平台,与3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并牵头组建了江苏首个半导体创新联合体。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近3年研发投入累计约37亿元,营业收入连续3年实现大幅度增长。
走进江苏南通海安市,从一缕纤细的抗紫外线工业丝到被称为农林水产“芯片”的现代种业;从锂离子电池模组到控制汽车转向的铝合金控制臂;从河豚毒素提取到蚕丝生物型接骨空心螺钉的研发……放眼望去,一批批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一个个创新型项目拔地而起。
“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海安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海安市委书记谭真告诉记者,海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资源等创新关键要素上发力,聚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为高质量发展积蓄起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我们围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院所在海安设立10家产业研究院,推动更多创新资源活起来,更好服务企业创新转型发展。”谭真说。
目前,海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50家,成功打造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获评江苏促进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谁抓住机遇占据科技创新制高点,谁就能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说,“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条件,江苏将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眼下,江苏正在实施战略科技力量聚合行动,加快构建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干,太湖、钟山、云龙湖等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矩阵。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江苏拥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04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26个,院士工作站171个。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告诉记者,江苏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实施46个科技重大专项攻关项目、80个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和67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加快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
“江苏创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3个省基础科学中心,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特区’首批试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全国领先。”徐光辉说,江苏将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坚定不移向着建成高水平科技强省目标迈进。
产业焕新夯实发展基础
传统产业是江苏经济的“基本盘”,贡献了五成以上的工业利润、六成以上的营业收入,是江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
近年来,江苏聚焦化工、纺织、冶金等传统行业,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等五大行动,力争通过3年至5年时间,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基本出清,重点行业老旧装备全面更新。
在连云港市灌云县临港产业区连云港碱业公司搬迁升级改造项目施工现场,储罐高耸,装置林立,管廊交错,大型机械装备高速运转,建设者们紧张忙碌着。
不远处,以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为主要方向的连云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加紧建设。“目前,生物航煤项目吹扫、试压等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连云港嘉澳生物航煤项目负责人何健告诉记者,该项目建成后年产生物航空煤油(组分)约37.3万吨、生物石脑油4.3万吨、生物柴油0.2万吨、硫黄102吨,可助力交通领域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92万吨。
连云港碱业公司搬迁升级和嘉澳生物航煤项目快速推进只是灌云县临港产业区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紧紧围绕高端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海洋经济及新能源为主导的‘3+N’临港特色产业体系,主动融入产业变革、赛道切换、绿色低碳等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基础配套、招商引资、要素保障等重点工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党工委副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来刚说,下一步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将继续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持续做优链条、做强集群、做大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设备、新技术集中“上马”,航空航天产业“版图”持续扩张,新能源汽车赛道加速“超车”。今年以来,苏州太仓的产业发展故事精彩纷呈,既有传统产业的“变形记”,又有主导产业的“成长史”,还有特色产业的“新篇章”。
在太仓,轻工、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曾辉煌一时。纺织化纤服装产业很长时间都是太仓的支柱产业,巅峰时产值占工业经济的三分之一。
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曾经的传统支柱产业能否升级焕新,关键要靠“智慧”、会“算数”、能“上云”。
转载请标注:东东工作室——江苏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