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助力低空经济高飞
发布时间:2024-11-1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助力低空经济高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赋能,能够与更多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形成一种综合经济形态,与相关领域形成联动发展。然而,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当前还处于初始阶段,产业以制造板块为主,低空飞行服务、飞行保障体系等板块刚刚起步,各产业板块间相互支撑较弱、协同发展尚未形成,亟待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背景、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解决低空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与板块缺失现状。
坚持创新驱动,培养低空经济创新型人才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自带创新性特征,从智能装备制造、应用场景设计到飞行保障体系及标准构建,蕴含着极大的创新空间,同时国内外均没有成熟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高校应着力培养低空经济领域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一是优化教育教学。要对接低空经济实际需求,设置新专业、微专业和辅修专业,搭建专业交叉融合平台;专业课程中适时融入低空领域知识,顺应低空经济发展新趋势,增设未来航空系统、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智能无人系统等课程,拓展更新教学内容。二是搭建竞赛平台。要利用创新实践项目、学术论坛、科技竞赛等创新活动和竞赛,在以赛促学、以赛代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坛、学术报告等,把行业领军人才、专家学者等的创新思路与成果引入学生头脑,培养一大批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突出、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敢于突破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特色发展,培养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
低空经济是多领域融合的新兴经济形态,各板块发展的技术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又有较强关联性,单一知识体系的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因此,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一是发挥空天学科特色,打破学科边界,推动以低空为共同背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不同优势学科、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学科及平台资源,开展“走进实验室”“青禾计划”等活动,以“科研助理”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科研活动和学科建设,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进一步坚定专业自信。二是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积极建设低空领域一流专业。充分发挥学科的龙头牵引作用,加快推进国家一流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等的建设,明确低空专业发展方向,利用完备的培养体系优势,全面保障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高质量培养。三是壮大专业师资力量,扩大人才“蓄水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科融合、创新力强的教师队伍,以扩大教师队伍“关键变量”助推人才培养“重要增量”,为低空经济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协同发展,培养低空经济复合型人才
面向低空经济新课题,要想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企)业经济的协同发展。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高校应开展教培方式改革、创新载体再规划、专业与课程重布局,破解高校培养体系衔接产业用人需求的难题。
一是创新协同育人方式,为培养低空经济复合型人才优化路径。要通过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创新联合体、校地共建新型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政—校—企”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新型育人生态。二是丰富协同育人维度,为培养低空经济复合型人才全面赋能。发挥行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优势,开展“校友思政公开课”“行业专家说”等活动,聘请行业专家现身说法,在人才培养中提前导入低空经济发展最前沿动态与未来趋势。三是细化协同育人模式,为培养低空经济复合型人才汇聚合力。积极适应航空器制造、低空运营、飞行保障等领域所需,通过产教联合培养、专家队伍共建、人才互聘共享、学生实习就业等方式实现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更好结合,共同培养产业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转载请标注:东东工作室——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助力低空经济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