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网站建设-郑州网站设计-郑州网站建设-手机建站-郑州建站-上海建站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好东东网 > 近期动态 > 互联网动态 > 正文

为神舟飞船造一顶“大

发布时间:2024-11-0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为神舟飞船造一顶“大

  图①: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摄
  图②: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1200平方米主伞。
  图③:工作人员为神舟飞船包伞。
  (除署名外,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11月4日凌晨1时24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球。

  在神舟十八号返回舱距地面10公里左右时,返回舱的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伞的面积从几平方米到1200平方米。就此,红白条纹的神舟大伞,带着返回舱缓缓降落。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作为“生命之伞”,神舟大伞已为神舟系列飞船绽放整整18次,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空间实验室到空间站建造的发展巨变,一次次护佑着航天员的安全。

  神舟大伞背后的研制团队,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这里的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室是国内唯一专业从事航天器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的研制团队,有着多个“第一”——第一个完成探空火箭的回收,第一个解决人造卫星“看得见”的问题,第一个完成返回式卫星的回收,第一个完成远程运载火箭数据舱的回收,第一个完成无人、载人、多人飞船的回收着陆,第一个完成探月返回器的回收,第一个完成火星进入器的减速着陆……

  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个团队,聆听神舟大伞背后的故事。

  将1200平方米降落伞塞进“冰箱”

  对研制团队来说,通往星辰大海的旅程,首先是点点滴滴细节。天空中完美绽放的神舟大伞,始自一笔一画、一针一线。

  在五院508所,记者见到了正在为神舟飞船后续任务加工的降落伞。摸上去非常轻薄,工作人员解释,用的是高强锦丝绸,与神舟十八号所用“大伞”材料一模一样。

  两个维度看“大伞”。

  一个是空间。大,是神舟大伞的突出特点。这个巨型降落伞在地面铺展开来大约可覆盖三个标准篮球场,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相对质量最轻,开伞程序控制和加工包装工艺最复杂,开伞动压包络范围最大的航天器降落伞。整个伞由1900多片伞衣、90多条径向带、20多条纬向带、96根伞绳构成,制作工序就有30多道,缝线总和长达10公里。

  一个是时间。如此巨大的降落伞,从冰箱大小的伞包到绽放成完美的伞花,过程只有短短数十秒,背后是设计人员数年的计算与试验、加工人员数月的缝制以及包伞人员数日的包装。

  这是无数人心血的结晶。当年,经过8年攻关,研制人员才攻克了特大型降落伞的设计、制造、试验、总装等多项技术难关。要完成大伞成品,前后需要30多个制作工序、20多个包装工序和40多个装配工序。

  桌上,摆着一张图纸。北京市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牛国永告诉记者:“我们的图纸,专业干机械制图的也不一定能画,实操性要求非常高。”

  “为航天员织就回家的路。”降落伞研制中心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伞衣需要十几个工人密切配合加工4个月才能完成,一针一线都苛求完美。航天产品对工艺水平的要求极高,除了伞衣材料,还有很多加工方面的难题。如今,他们在裁剪、缝纫、包伞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流程和工艺方法。

  这个细致入微的活,需要默默付出的熟练工种。比如,去年刚刚退休的降落伞工艺负责人于尧炳,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仅参与返回任务的神舟飞船就有15艘之多。

  制作好的伞衣,在晾伞之后便开始包装。就在眼前长长的操作台上,工人们包好了一顶顶降落伞。据牛国永描述,折叠神舟十八号伞衣的场面很是壮观——“20个人像划龙舟那样喊着号子一起叠,一幅一幅地叠,必须同步、一致,要保证伞衣环幅平坦整齐,伞衣无漏折,边缘无内折。”

  伞衣折叠完成后开始梳理伞绳。神舟飞船降落伞一共有96根伞绳,每根伞绳的长度将近50米。将这又长又多的伞绳理顺,是保证降落伞打开时,伞绳拉出过程不打结不缠绕的关键。

  把伞衣装进伞包,需要3个人同时操作,装填过程既要均匀有序,又要充实饱满,不留空隙。装填时,压力包伞机会用数吨重的压力压伞包8小时,最终伞包大小只有家用冰箱的一半。

  伞包装好之后,只有一次打开的机会,那就是飞船返回时。这客观上要求整个包伞过程的每一道工序都不可逆。每完成一道工序,都要逐项检查,材料使用、线迹形式、线迹密度、缝纫质量是否满足要求,就连捆扎伞衣、伞绳所用线绳打结的方式和预留的长度,都需要一丝不苟全部检查到位。

  研制团队在人员资质准入、检验、操作实施等方面持续严格控制,操作过程全程录像监控,全工序拍照记录,并制作成包伞、总装图册,进行多船状态实时对比,以确保全过程严格受控,状态可追溯。

  架设从太空安全回家的路

  “自由探索寰宇,安全往返家园。”

  走进五院508所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室,第一眼是这样一行字。

  研究室成立于1958年。迄今已圆满完成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多项国家重大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国家,保证了航天器安全着陆,确保了航天员平安返回。

  研究室的墙上记录着,在漫长时间里,一代代航天人接力奋斗,承担我国各类航天器的回收着陆重任,架设安全可靠的太空回家之路。从1958年至今,用60多年时间里完成了回收着陆技术发展五步走。

  第一步,探空火箭回收。1959年7月10日,提出T7M探空火箭研制任务,以此探索液体探空火箭研制的技术途径,该型号也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启蒙型号;1960年4月17日,T7M-003探空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降落在东海之滨,这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历史上的首次成功;1966年发射的两枚T-7A火箭,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批次小狗上天的回收着陆任务。

  第二步,大型试验数据舱回收。1980年5月18日,在我国首次远程火箭全程试验中,实现了从南太平洋成功回收数据舱。在我国大型试验数据舱回收系统研制中,五院508所先后参加了40余次发射,全部完成回收任务,使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第三步,返回式卫星的回收。1976年12月10日,首次成功完成科学实验卫星回收舱的回收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卫星回收的国家。2024年10月11日,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通过飞行验证突破了可重复使用、无损回收等多项关键技术,验证了新一代高性能可重复使用返回式空间试验平台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各项预期试验效果。截至目前,五院508所先后完成了我国所有7个型号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参加了26次发射飞行试验,成功率达到100%。

转载请标注:东东工作室——为神舟飞船造一顶“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