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网站建设-郑州网站设计-郑州网站建设-手机建站-郑州建站-上海建站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好东东网 > 近期动态 > 互联网动态 > 正文

牵线又搭桥 串起产学研(人民眼·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4-08-1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牵线又搭桥 串起产学研(人民眼·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图①:安徽创新馆组织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学员走进企业考察。
  安徽创新馆供图
  图②:韩冰(左一)向企业技术人员介绍学校的最新科技成果。
  胡 民摄
  图③:王海栋(右)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人员交流科研项目。
  西安远诺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供图

  引子

  步伐平稳、对答如流的人形机器人“万小特”,近日在安徽创新馆一亮相,便以较为成熟的感知、理解、决策能力,得到参加成果发布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的普遍认可。

  从研发到产品落地,这款人形机器人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这离不开‘科技红娘’牵线搭桥、协调推进。”淮北万特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左军感慨。

  左军口中的“科技红娘”,指的是技术经理人——他们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工作,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外公布,其中提出,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被纳入。

  近年来,多地结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需求,多举措培育技术经理人,为其发展搭建舞台、提供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共420家,各类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近5万人,其中专职人员2.4万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技术经理人怎样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这支队伍如何培育壮大?近日,记者在江苏、安徽、陕西就此进行采访。

  

  探  路

  供需信息不对称,技术经理人牵线搭桥,对接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

  多年后,与企业界朋友交流,韩冰才得知,彼时市场上对润滑剂的需求很大。回想过往,他深感遗憾。

  48岁的韩冰现任南京工程学院科技与产业处处长。2007年,他和同事研发出一种可提高模具寿命、降低生产成本的“钢丝拉拔润滑剂”,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几年后,由于研发团队不了解市场,也没有企业主动对接,这项技术不再领先,也就没能实现成果转化。

  这样的遗憾,并不鲜见。据统计,在江苏,2017年以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仅占科研总收入的5%左右。

  科技成果为何“沉睡”?韩冰经过调研发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普遍侧重前沿研究,有的在短时间内暂未显现市场价值,有的市场前景虽好,但缺乏系统专业的转化、孵化资源支撑。即使少数人能找到合作伙伴,也常因匹配度不高,难以长久合作。

  技术成果“藏在深闺人未识”,一度让韩冰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很苦恼。而成功研发“万小特”的左军,则曾为寻求科研支持而犯愁。

  左军所在的淮北万特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很早便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技术研发。团队谋划研制一款人形机器人,但在机器人的稳态控制、步态算法等方面缺乏经验。想与科研院所合作,却不知上哪里去找。

  有技术需求但找不到科研支持的企业不在少数。“信息不对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障碍。”左军感慨。

  “技术与产业,中间是有较大盲区的。只有跨过盲区,技术才能赋能产业。”在知识产权、法务等领域工作多年后,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王海栋于2015年创办了西安远诺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目标很明确——组织技术经理人牵线搭桥,帮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成立伊始,王海栋信心满满。实际操作后,方体会知易行难。一次,有家企业需要技术,王海栋就在西安高校里逐一排查,“由于对企业需求理解不深、对技术信息挖掘不够,来回折腾了好几次,最终不了了之。”

  一来二去,积累了经验,王海栋琢磨出一些门道:技术经理人这活儿,并非简单的信息整合。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有很长的链条。

  在王海栋看来,这一链条包括筛选成果、对接融资、解读政策、申请专利等多个环节,需要专业化服务,但同时熟悉技术、运营、市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却不多。

  “自己淋过雨,更想为别人打伞。”韩冰2010年开始兼职做技术转移、转化工作,探路过程中也有过困惑和迷茫,“没有系统培训、激励机制,全凭经验和热情。”

  市场青睐,需求紧俏。大力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串起产学研,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和多地的实践探索。

  培  育

  聚焦实践难题,开展系统培训,助力技术经理人提升职业素养、专业能力

  “这篇论文一发表,相当于技术公开,以后再申请专利就无法获得授权了。”2019年底,南京工程学院青年科研人员赵健撰写了一篇关于裸眼3D视觉显示技术的论文,准备发表。韩冰得知后提出建议:“这项科研成果,最好先申请专利,再发表论文。否则,成果转化时,难以维护合法权益。”

  赵健虚心接受,因为韩冰是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经理人。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江苏)基地,面向技术经理人开设实训课。2019年,经过培训,韩冰在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注册为技术经理人。

  提升技术经理人专业能力,首要的便是培训。

  “我们培训的第一批技术经理人,大多来自科技企业副总、产业教授、创业导师等群体,已有相关从业经验。这意味着,培训并非从零起步,而是系统化、再提升的过程。”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总经理肖莺介绍,2019年以来,瞄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组织开设了“成果推介与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项实训课程。

  韩冰印象最深的是“成果推介与评价”课程——通俗地讲,就是模拟项目路演。导师们是来自产业界或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

  “基于人眼生物立体视觉感知的三维光场精确重建技术,结合人眼立体视觉原理和眼动数据,建立3D成像与人眼适配性评估模型……”现场模拟推介赵健的科研成果时,韩冰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专家点评一针见血:不要堆砌专业术语,要翻译成市场听得懂、投资人感兴趣的语言。

  经过专家指导,韩冰把这段话修改为“解决裸眼3D视觉显示中的眩晕问题”,并补充实景图片加以解释。

  实训还延伸到课外。培养基地定期组织技术经理人到苏州、无锡等地开展路演,与相关企业、投资方等面对面交流。

  一次次路演,积累了经验,也积攒了资源。2020年11月,韩冰为赵健的技术成果找到一家企业,双方共同注册成立了项目公司。近一年后,企业认为项目周期过长,退出了。

  引入新的投资方时,遇到新的难题:随着技术优化并申请到专利,赵健认为,公司估值水涨船高,新的投资方如要获得相同股权,应比上一家企业投入更多资金。投资方对此认同,但对具体数额持不同意见。

  引入投资时,公司股权转让溢价怎样确立?退出时,投资方能带走多少钱?这是技术经理人经常会遇到的专业难题。聚焦实践难题,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组织专家,开设“技术作价入股”实训课。

  “真是及时雨!”从这次实训中受到启发,韩冰找到第三方评估公司,查阅文献、开展调研,完成了估值报告,得到投资方认可。

  为降低风险,双方还就退出机制作出约定:如投资方主动撤资,要按一定比例弥补技术人员损失,保护科研和创业团队积极性,确保转化工作顺利开展。

  如今,在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注册的技术经理人超过5500人,培养基地组织实训课程100多场、服务逾1万人次。

  培训内容专业,培养方式多样。在安徽,“培训+考核+实操+评价”综合认证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

  “帮助科研团队实现成果转化,要考虑哪些因素?”

  “申请专利保护”“选择合适的转化模式”“寻找有技术需求的企业”……

  老师话音刚落,学员纷纷抢答。

  来到安徽创新馆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安徽)基地,一场技术经理人的培训正在进行。技术经理人黄磊曾经牵线搭桥,帮助左军成功研发“万小特”。这样的培训,他参加过3次。

  为啥是3次?原来,技术经理人也有晋升标准。为鼓励技术经理人积极参与培训、提升实战本领,安徽创新馆推出技术经理人积分制。

转载请标注:东东工作室——牵线又搭桥 串起产学研(人民眼·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