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4-07-0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深中通道深中大桥。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深中通道深中隧道内景。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6月30日,历经7年建设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简称“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广东省深圳市、中山市携手进入“半小时经济生活圈”。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起自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在中山市马鞍岛登陆,与中开高速对接。
作为深莞惠和珠中江两大城市群之间的唯一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至中山之间车程从两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未来广州南沙至中山仅需15分钟,珠海和江门至深圳从2小时以上缩短至1小时内。有网友为此点赞:“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深中通道不仅让我回家更方便,更让我为伟大祖国感到自豪。”
通车试运营备受瞩目
据广东交通集团消息,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2小时,已有约1.6万车次通过。
人民网报道称,6月30日15时,备受瞩目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现场有许多车主、市民早早排队等候通过,见证这一超级工程的历史性时刻。通车试运营后,一辆粤港直通巴士率先登上深中通道,驾驶员李立新激动地说:“作为粤港直通巴士司机,我们最期待的就是有更短、更便捷的路途,让旅客有更舒适、更愉快的旅程。”“早就盼着深中通道通车了,以后往返方便多了!”在香港工作的陈先生家住中山市,因坐车单程至少要三四个小时,所以之前他每隔两周才会回中山探亲。“现在预计两个小时左右就能从中山到达香港了,通行时间缩短后,我每周都可以回家了。”
时空距离的缩短,促进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快形成。通道连接了两岸多条城市干道、高快速路,同时配套了平价惠民的深中跨市公交。每逢节假日,粤东、粤西双向出行的拥堵有望得到缓解。
新华网转发光明日报报道称,半小时的通勤时间,让前往深圳这座未来之城的道路更加快捷,人们对“工作在深圳、居住在中山”的新生活更加期待,双城之间的往返将更加频繁。“现在,我们每个月都有40多宗深圳医保、社保、公积金等方面的业务咨询及办理量。”中山市翠亨新区数政局工作人员曾韵晴说。今年6月,深圳、中山共同出台政策,两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通,助力两地人才流动更加畅通、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便捷交通,互通有无,深中“半小时生活圈”、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逐步从发展愿景成为生活现实。
央视网关注深中通道建设的原因。其报道称,从西边中山市出发往东,跨越伶仃洋海域,依次是中山大桥、深中大桥、西人工岛、深中隧道、东人工岛水下互通立交枢纽。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物流往来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每年,数十亿吨的货物在此流转。但一直以来,珠江口交通不畅,制约着珠江两岸的协同融合发展。广东交通集团副总经理职雨风说:“随着珠江两岸的社会经济发展,北边的虎门大桥和南沙大桥交通已经饱和或者趋于饱和,迫切需要建设一条新的跨越珠江的通道。”
“将创新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中通道到底有多牛?
“钢铁巨龙腾湾区,长虹卧波架通途。”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7年建设,一个个高光时刻,令人感慨系之;一次次重大突破,让人充满豪气。
深中通道创下了很多项“世界之最”: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大海中悬索桥锚碇、世界最高悬索桥抗风检验风速、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每一项“世界之最”,都意味着中国在这些方面实现新跨越,取得新成就,一次次展现了为人瞩目的中国力量。
人民网报道关注深中通道建设中建造深中大桥需要克服的难题。深中大桥采用了1666米超大跨径桥梁,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并且,深中大桥通航净高是76.5米,它比世界主航运通道——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上的桥梁通航净高高出10米左右。这是目前世界最高通航净空的海中大桥,距离海面26层楼的高度,足够容纳两艘上下叠置的泰坦尼克号。要实现这样的通航净高,就要在伶仃洋上建造两座更高的大桥主塔。中国工程师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此时大显身手。7400吨预制成型的钢筋,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48次的浇筑,仅用一年的时间,这座90层楼高的主塔便拔“地”而起。
新华网报道关注深中通道建设中涉及到的技术自主创新。报道称,深中通道拥有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前沿技术,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生动写照。深中通道项目团队研发形成了15项世界首创的核心材料、关键技术和大国重器,创造了10项“世界之最”。自建设以来,深中通道获得发明专利200余项、行业协会奖项数十项,并屡获国际赞誉。2024年4月,深中大桥荣获被称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深中隧道荣膺“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
“我们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将创新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说,深中通道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
央视网报道关注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建设,文章称,深中通道挑战最大的是建设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和港珠澳大桥六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相比,由于宽度增加,隧道更容易发生弯曲变形甚至破坏,采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就很难满足控裂防渗的要求,深中通道建设团队决定采用承载能力大、防渗性能好的钢壳混凝土结构方案。经过4年的艰难攻关,工程建设团队建立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创新了材料和工艺,研发出核心装备,终于成功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标准,填补了国内全产业链空白。
加速大湾区互联互通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将有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资金、人才、技术等各项资源要素更加高效便捷流动。
转载请标注:东东工作室——“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