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网站建设-郑州网站设计-郑州网站建设-手机建站-郑州建站-上海建站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好东东网 > 近期动态 > 互联网动态 > 正文

以治水为牵引推动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4-06-2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以治水为牵引推动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图为富平县一景。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摄

  盛夏时节,陕西省富平县境内满眼是绿:蜿蜒的石川河水清岸绿,延绵的黄土塬上草木蓊郁,水绕着城,城抱着水,“一山一川两塬两河”生机盎然。

  走进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声声高亢的秦腔传来。“我每天都来逛两圈,看着好风景,吼上几嗓子,心里美得很!”从小生活在岸畔的魏美玲感叹,“这里的变化太大了,从早到晚,跳舞的、唱戏的、跑步的,人流不断。”

  地处渭北“旱腰带”的富平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约8%。缺水,一直是当地发展的突出瓶颈。

  “缺水少绿”的富平县在高质量发展中如何突破“水瓶颈”?

  新时代,富平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治水为牵引,推进“山水林田塬城村”一体化建设,以水润城,以城兴产,以产富民,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沿着绿色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一条河

  石川河从断流到复苏,源自“五水协同”的治水实践

  风过荷田,水波荡漾,飞鸟俯冲、入水,摄影爱好者赵忠社咔嚓按下快门,“快瞧,这只黄苇鳽覆羽黄白,身形似剑,多漂亮!”

  赵忠社拍鸟近7年,10多万张野生鸟类的照片记录下石川河的蝶变。“鸟类是环境的‘鉴定师’,水好了,越来越多的鸟儿来我们这儿安家。”赵忠社笑声爽朗。

  石川河是富平人的“母亲河”,作为渭河的一级支流,在县域内长36.4公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农业灌溉,上游建起了水库,让本就是季节性河流的石川河水量骤减。再加上采石挖砂、垃圾倾倒,石川河遭受破坏,时常断流干涸,陷入“只见石、不见川”的窘境。

  治理石川河,民之所盼。“母亲河”咋复苏?

  2014年起,富平县对石川河开启全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价值,探索“五水协同”的治水路径。

  缺水,水从哪儿来?

  节水优先,富平“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

  走进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集中控制室,动态大屏上实时显示着用水数据。“尽管紧挨着石川河,但我们用的都是再生水,中水进厂后先进入蓄水池,深度处理后成为工业水源。仅去年就用了68.9万立方米再生水。”公司工作人员于洋介绍。

  大幅利用再生水,打开节水新空间。富平县实现年产再生水1329万立方米,年节水110.9万立方米。

  节流更要开源,多水源“解渴”。

  “立足空间均衡,统筹上下游,开展生态补水,恢复河流健康生命。”县水务局局长刘天奇细算水账:桃曲坡水库岔口断面连续6年累计补水8982万立方米,泾惠渠灌区退水每年补水464万立方米,中水每年回补434.48万立方米。

  把更多清水还给河道,石川河逐步实现从断流到有水,从有水到长流水,2023年长流水天数达295天,“母亲河”复苏了。

  治理水环境,污水往哪排?

  走进淡村镇禾塬村村民王栓民的家,四方庭院,利落整齐,两条排水道将生活污水引入污水井。“过去,污水咋处理是道难题。如今,从院子到巷子都干干净净的。”王栓民说。

  污水井连着村里的污水处理站。过滤、沉淀、智能处理,污水处理达标后,用于村庄清洁绿化。“我们在石川河沿线布设了8处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有效解决农村污水无处排的难题。”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富平分局局长张江荣介绍。

  从乡村到城市,从河里到岸上,全力治污护清水。县里建设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清单,制定“一口一策”,石川河水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国考断面水质达地表水Ⅲ类。

  治河更要护河。一套组合拳,让“母亲河”更健康。修复水生态,种植芦苇、香蒲等净水植物。保障水安全,新建修复生态堤防68.6公里,完善防洪体系。转化水价值,美起来的河流吸引来马拉松赛、自行车赛,成了休闲旅游“打卡地”,美丽河湖造福于民。

  变化的不止石川河。富平县以“五水协同”为支点,深化工业源、生活源、农业农村面源“三源共治”,温泉河恢复水域面积35万平方米,顺阳河全线疏浚,全县地下水位持续回升。

  “富平县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补水和节水、河里和岸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是西北干旱地区开展河湖保护的有益探索。”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欧阳慧说。

  一道塬

  荆山塬从荒山变“绿心”,源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一体化保护的系统理念

  荆山塬,绿满坡。塬边上的城关街道办事处东渠村,巷道一尘不染,房前屋后是豆棚菜圃。

  曾经,这里是荒山秃岭,飞沙漫天。村民藏红军回忆:“过去缺水盼雨来,雨来泥满坡,田成了‘三跑田’,地越种越薄。”

  水连着土,土连着塬,塬连着田。富平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山水林田塬一体化保护,打响一场治理水土流失的硬仗。

  植树造林,固沟保塬。“70多度的坡上种树,真不容易。碎石头、平土地、挖坑穴,再把一筐筐土、一棵棵苗背上山,荒山终于绿起来。”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工会主席乔萍说。

  塬上的坡沟台角,见缝插绿,一层层林,护住一道道坡。“塬顶‘戴帽’,封山育林,栽种柿子、花椒等经济林;塬坡‘系带’,建梯田,保持水土;沟道‘穿靴’,打淤地坝,拦截泥沙。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基本实现土不下塬,泥不出沟。”乔萍说,目前荆山塬已累计建设水土保持林3200多亩。

  整修耕地,保土蓄水。“坡地改梯田,筑起了埂,改缓了坡,田里的土存得住。”如今,说起自家的地,藏红军很满意,“水也跟上了,泾河水引上塬,旱地变成水浇地,今年夏收每亩小麦打了1100斤。一年能种小麦玉米两料粮食,望天田成了吨粮田。”

  因地制宜改造“饭碗田”。“在坡度较缓的地块,完善灌溉设施,建设机修水平梯田,在塬顶的平坦地块,大力建设田成方、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把一块块‘三跑田’变成‘三保田’。”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周琪介绍。

  荆山塬见证生态之变。久久为功,综合治理,从黄土台塬到河谷川地,再到丘陵山区,一坡一岭由黄染绿。

  山,绿意涌动。富平城北,桥山延绵起伏。说起种树难,庄里镇山西村党支部书记刘双印感慨道:“先挖鱼鳞沟,再用水泥衬砌,蓄住了水,树才能活。”这样的鱼鳞沟,在山西村片区建了26万多个,营造水保林4500多亩、经济林9000多亩。

  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业措施结合,濯濯童山披绿,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6.78%,水土保持率达到89.76%。

  田,连绵成片。推动灌区提质增效,修建水平梯田,2023年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8亿斤。

转载请标注:东东工作室——以治水为牵引推动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下一篇:没有了